10月29日,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举办第3期数字经济形势分析闭门研讨会,发布论坛原创研究成果《2022年三季度我国数字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

据悉,这是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第二次发布数字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摘要跟踪。

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是国内以推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领域合作为核心宗旨的新型智库平台,致力于搭建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智库的桥梁纽带,全力打造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政策研究、规范培训的一流智库。

图源:图虫

《报告》认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强数字经济理论研究和形势研判,探索数字经济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具有重大意义。要提升对数字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能力,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一套可用于横向和纵向比较、较好地刻画数字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因此《报告》从数字产业和数字基建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原创指数——数字经济增长指数。

《报告》全文 1.8万字,从宏观、微观、区域三个视角回顾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数字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并构建数字经济增长指数反映数字经济运行长期趋势和短期边际变化,总结今年以来我国数字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前三季度我国数字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数字经济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并凭借良好韧性与活力,持续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看,三季度经济恢复回稳,明显好于二季度,生产、需求持续改善。

(一)数字经济持续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二季度数字经济增速下行幅度小于整体经济,三季度恢复程度好于整体经济,有力支撑经济恢复回稳。

1. 从宏观看,数字经济引领整体经济恢复向好

一是数字经济生产有力支撑经济回稳。前三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6.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增长8.8%,高于GDP增速5.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生产有力支撑经济恢复,对GDP增速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图1:数字经济生产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二是数字经济投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回暖。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4%、13.4%。此外,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5G和新基建超前布局。截至8月末,5G基站总数达210.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19.8%。

图2:数字经济相关投资带动投资回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三是数字经济消费引领消费持续恢复。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7%,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0%,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3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比1-8月加快0.3个百分点。信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3.24万亿,同比增长6%。

图3:网上零售额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四是数字经济就业规模逆势增长。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三重压力”始终较大,稳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其中三季度平均为5.4%;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 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7.9%,持续高位运行。与之相对应的是,数字经济相关就业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零工经济和线上娱乐职位数量增幅明显扩大,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从微观看,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延续良好发展态势

从A股上市数字经济企业看,无论是代表硬件制造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还是代表软件服务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今年以来均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较高研发投入、较高营收增长、较高市场估值、占比较快提升”等特征。

一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发强度持续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研发支出/营业总收入)为5.9%,比全部A股上市公司高出3.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部A股上市公司高出0.4个百分点。

图4:数字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二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总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营业收入较快增长是行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标志。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1%,增幅较全部A股上市公司高出0.4个百分点。近三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9%,较全国A股上市公司高出0.8个百分点。

图5:数字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三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得到资本市场相对较高的估值。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成长空间大,市场给予了较高估值。今年6月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PE)为40.8,是同期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的3.0倍,是全部A股中剔除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1.7倍。

图6:数字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PE)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四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IPO数量及募资规模快速增长。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企业较快涌现,一些企业快速成长并受到资本市场青睐。今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新上市公司99家,占全部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的近三分之一,通过IPO募集资金2109.5亿元,占全部A股IPO募集资金的43.4%;IPO募集资金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7.3%,而同期全部A股IPO募集资金增幅仅为29.6%。

图7:数字核心产业A股IPO募集资金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3. 从区域看,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地区扩大投资、提振消费、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各地数字经济新动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从各地发布的经济数据看,三季度各地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明显。8月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均远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月,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动下增长35.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在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带动下增长83.0%,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二是各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雄安新区以“数字孪生城市”为建设核心,上半年总投资1481亿元,96个项目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7%。重庆以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为主,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圳以发展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为抓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超过9000亿,占GDP比重达30%。浙江在国家级试验区的基础上,联动抓18个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形成“一县一经验”发展模式。

三是各地持续发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三季度以来,《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正式生效落地,北京和上海也在推进相关条例的进程。三季度,安徽、湖北、山东等地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行动方案,细化了3-5年内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二)数字经济增长指数反映出数字经济增长动能边际减弱

目前,官方缺乏一套可横向和纵向比较、较好地刻画数字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报告在传统分析框架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内涵与规律特征,尝试构建数字经济增长指数。考虑到底层数据可得性与及时性,该指数以季度为频率进行更新。

从指数反映的初步结果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三重压力”,数字经济继续领先整体经济增长,但增长动能边际减弱。具体看,数字基建继续保持较好增势,数字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图8:二季度数字经济增长指数降幅小于GDP回落幅度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图9:数字产业与数字基建交替拉动数字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数字产业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过去十多年,我国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数字经济平台企业体量持续扩大的同时,其潜在增速逐渐放缓,数字产业化对数字经济的拉动作用边际减弱。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后来居上、稳步提速,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且未来仍有广阔空间。

二、前三季度我国数字金融运行的趋势和特点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尤其在数字支付、数字理财、数字信贷等方面领跑全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一)金融科技投入及运用的行业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上市金融机构年报数据显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类金融机构均加大了金融科技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最多,数字技术应用较为成熟;证券业金融科技投入增速最快,数字化进程明显提速;保险业金融科技投入规模高于证券业,但增速最低。

从各行业头部机构表现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金融科技投入排名前五的机构,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建设方面,近年均有明显增长。从规模来看,银行机构金融科技投入远高于证券机构。

从增速来看,证券机构金融科技投入增速更快。

图10: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整理、银保监会、证券业协会、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图11:2021年金融科技投入增长:证券业高于银行业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二)产业数字金融正成为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的新引擎

消费数字金融是推动我国数字金融上半场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后,无论是获客、运营和风控等都已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增长红利逐步见顶,增量空间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不约而同加快布局产业数字金融赛道,产业数字金融正在成为数字金融下半场的主要增长源和新引擎。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为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遵循、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当前,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已成为行业共识,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消费数字金融相比,产业数字金融在服务对象、数据需求、风控理念、监管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给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提出了更大挑战。

(三)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创新趋势愈发明显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更多激励和创新,尤其是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创新。数字金融可在绿色识别与认定、评价与贴标、风险动态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各环节,助力金融资源向绿色主体倾斜。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已通过数字金融手段,运用全程无人工干预的数据闭环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享平台。

(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扩面、提质、增效

数字普惠金融最贴近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和金融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服务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金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指导。

今年以来,在疫情持续冲击下,数字普惠金融加速向纵深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覆盖面扩大、质量稳步提升,过去“数字金融不普惠、普惠金融不数字”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经营分化明显

从国内对比看,头部数字经济平台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出现分化趋势。今年二季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营收同比分别出现0.1%和3.1%的下滑,经营性利润同比分别出现19.2%和42.7%的下跌,员工规模也有所收缩。与此相反的是,京东、拼多多和百度营收和利润保持增长,美团营收增长、亏损收窄。

表1:中美数字经济平台企业企业经营表现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司季报整理,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二)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增大

三季度,我国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股价普遍出现大幅下跌,阿里巴巴下跌超过30%,腾讯下跌25.3%。中国数字经济企业三季度股价下跌与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系。

表2:中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今年各季度股价变化比较

数据来源:Yahoo Finance,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

(三)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弱

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涉及数据、算法与算力三个方面。整体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创新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偏向应用层面,但是应用层面的创新尚未对上游关键技术创新产生强大驱动力。

(四)数字经济底层技术和规则标准面临“卡脖子”风险

一方面,数字经济底层芯片短期内缺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芯片产业仍面临核心竞争力较弱的局面,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的支撑减弱。另一方面,规则标准可能成为美欧针对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型“卡脖子”工具。

四、政策建议

(一)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激发经济持续恢复的内生动力

供给侧方面,加强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自动化、协同化的赋能,加快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需求侧方面,继续以数字经济带动消费提质升级,以数字创新催生新型服务业态,培育消费新势能,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二)完善平台经济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平台经济和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议探索编制《平台经济战略发展规划(2022—2035)》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

二是着力保障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壮大的融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针对初创型数字经济企业,加大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参与的支持力度。三是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高端要素、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加强海外布局,提升集聚和利用全球要素的水平,增强参与制定数字经济行业标准和国际规则的话语权。

(三)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依托我国在市场、人力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长板优势”,优先集中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加强与欧洲、日韩、东盟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充分拓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空间。持续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坚持在全球化框架下积极争取中国利益。持续完善中国创新激励体系,强化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有效激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完善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形成动态统一数据标准

建议充分厘清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边界,确定数字经济融合应用规模测算规则,探索从传统分行业统计体系向产业融合监测体系的转变路径,逐步建立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从统计要素看,建议加速落实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接口规范等标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数据采集渠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不同部门、行业、平台间数据“壁垒”,形成动态统一的数据标准。


来源:21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