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具体地指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个人碳账户”与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和碳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个人碳账户”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方式。然而,“个人碳账户”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如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和平台的公信力欠缺、个人碳普惠的激励效果有限、数据等要素的互通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个人碳账户”的发展和可持续性造成一定影响。“个人碳账户”在数据归集中需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尽管银行系统承诺使用国密算法对数据全程加密,电商平台也曾表示将不断加强信息安全源头治理,但各平台目前并未出台详细的数据源管理文件,消费者依然面临个人数据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且“个人碳账户”中涉及客户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绿色行为,碳减排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将会加大用户数据泄露风险。
资料图 新华社发
为增强平台公信力,保证用户信息安全,需要对商业平台收集个人信息时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政策约束“个人碳账户”平台,保护“个人碳账户”的隐私。同时,需要保障减排计算方式的合理性,核算减排量的第三方机构需要具有权威性,并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碳账户核算,减排计算方式需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化。此外,需要坚持“个人碳账户”的自愿性原则,鼓励市民自主申请建立,杜绝强制性捆绑。
因此,“个人碳账户”的建立需政府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提高用户覆盖面,建立统一有效的低碳行为计量方法与信息追溯渠道,明确主权归属,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大数据服务,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无疑会极大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推动消费侧的绿色低碳转型。然而,“个人碳账户”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面相对较窄,现有积分兑换政策对用户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由于个人碳普惠的激励效果有限,应进一步考虑激励的多样化问题,搭配国家相关政策共同推动,将目前地域化、单一平台的碳减排数据打通并联合起来,形成数据互通的全国性“个人碳账户”,逐步为个人碳减排与全国碳市场构建桥梁。
推动“个人碳账户”的发展,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连接消费与生产,形成资源运用闭环。有分析认为,我国的个人碳减排机制尚需要进行体系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引导绿色消费生活。那么,个人碳减排机制体系化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制定统一的碳减排测算标准。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减排特性,综合考量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以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为目标。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层面标准,同时涵盖商业平台的用户基础和社会认可的碳减排计算标准。在标准化方面,要做到尽量翔实、覆盖全面,具体到每个商品、每种出行方式的碳排放量,在碳减排核算中,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利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测量,同时保障客户隐私。
其次,可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个人碳账户”的建立需要互联网等社会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为用户参与减碳提供丰富的场景。在整合不同领域众多企业的碳减排核算、处理绿色积分消纳的过程中,将面临减排行为涉及面广、碳排放行为分散、数据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以及是否重复计算、用户信息的保密性等问题,为实现科学统计与精准测算,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再次,尽快壮大用户规模。未来需要建立统一的“个人碳账户”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统一数据采集与核算标准,不断促进“个人碳账户”向全民时代迈进。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平台设计,将“个人碳账户”组织起来与减排企业进行交易,然后再将交易获得的收益返还给个人,从而将个人碳减排融入企业间的碳交易中。
最后,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个人碳账户”参与个体较多,产生了更高的市场建设成本,且个人碳交易设计的核算与监管及交易成本也相对较大。需要通过新技术降低个人减排成本,例如通过简化减排方法来降低交易成本,或是将较小的单个个体集合起来,用整体去交易,交易完再分散进行支付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