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支付满减优惠、信用贷产品利率折扣、消金机构开展促销专题活动……伴随春节消费旺季到来,消费金融行业热度也持续升温。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促消费支持举措也持续“上新”,对扩大内需、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具有积极意义。
业内人士预计,2023年消费类贷款规模将较2022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针对出行、住宿餐饮、文旅等场景的消费信贷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消费金融激发消费活力
“我今天在小程序上点的椰云拿铁原价19元,在选择使用信用卡支付后,获得了16元‘立减金’,只花3元就喝到了。”在北京朝阳区上班的白领王女士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外卖商超、酒店预订,还是到店餐饮、买药、看电影,总能遇上满减活动或者支付优惠。
2023年伊始,部分地区烟火气升腾的景象传递着消费回暖信号。作为消费和供给间的“纽带”,消费金融对促进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春节消费旺季的到来,包括信用卡、消费贷、分期平台等多种形态在内的消费金融行业围绕“年货”场景开启促销。
银行信用卡聚焦春节档“吃喝玩乐”领域,联合商户、消费平台推出随机立减、满消费额立减等优惠活动。消费贷产品利率也进一步降低,国有四大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均降至4%以下,部分国有大行的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至3.7%,接近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65%。招商银行推出闪电贷优惠活动,符合活动条件的新老客户可获得3张利率折扣券,折后年利率最低可达到3.7%。
同时,消费金融机构通过拓展场景释放居民消费活力。马上消费依托旗下APP产品“安逸花”开设乡村振兴服务专区,在日前的“山城年货 实惠狂欢”主题活动中,累计实现消费助农GMV(商品交易总额)2227万元。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携手乐信旗下分期乐商城启动的“HiGo南山 见圳美好生活”线上电商促消费活动,预计有望拉动消费2亿元。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消费场景将逐渐修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在扩大内需等系列政策支持下,预计今年消费环境整体会比较友好,消费信贷成本料将进一步下降。
2023年消费信贷有望大幅增长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促消费”的积极定调愈发清晰,系列举措不断完善。
任涛指出,扩内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可以通过挖掘消费潜力来发挥我国超大市场的作用,为经济回稳向上、平稳运行提供强劲的需求侧动力。
从规模上看,业内普遍预计2023年消费类信贷总量将显著优于2022年。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而消费类信贷在其中占绝对“主力”。据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初步测算,2023年新增信贷规模在22万亿至23万亿元左右,假设短期贷款新增占比恢复至近三年(2019-2021)平均水平,则2023年新增短期贷款可能逾1.8万亿元,较2022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受访机构也普遍对2023年消金市场前景充满期待。“消费金融2023年将迎来一个非常难得的窗口期。伴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常,就业情况改善,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好转,消费需求在逐步恢复。预计行业能实现数百亿的增长,且消费贷整体风险会更加优化。”360数科有关负责人表示。
乐信CEO肖文杰同样认为,市场回暖迹象明显,“今年元旦和春节时间相近,据我们观察,2023年春节期间的消费市场有望迎来今年第一个小高峰。”
生活服务类消费将获更多支持
根据政策释放的信号以及线下经济复苏情况,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消费场景有望在2023年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发力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到,“抓住机遇扎实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倡导绿色消费,培育壮大热点消费”。
诸多新提法、新举措给消费潜力的释放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任涛判断,出行、住宿餐饮、文旅等领域将在2023年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同时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体育新兴消费领域也应会有不俗表现。
“我们预计,包括居民生活服务、旅游餐饮住宿、出行、物流等弹性较大的行业,会进入快速恢复期。”360数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相关领域的消费者或从业者,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从业者,360数科会从定价、额度、用款周期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让利扶持,信贷倾斜,推动其快速复苏。
就服务对象来看,肖文杰认为,以95后为代表的高成长年轻人群体的消费金融值得挖掘,“他们对未来消费预期的积极乐观,有望成为2023年拉动消费的主力人群。”
为进一步加快居民消费修复节奏,王一峰建议,金融机构可以打造更便捷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对养老、教育、文化、餐饮、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借助更精准的客户画像,为不同目标客群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支持,并持续做好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