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浙江召开“新春第一会”,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1月30日,河南省发布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全方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链条壮大数字核心产业,全场景推进数字融合应用,全领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着力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加快建设数字强省。

1月31日,重庆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发展、招商投资促进工作会,提出今年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2月1日,济南市政府召开“凝心聚力抓项目蓄势赋能促发展”新闻发布会,提出2023年以打造数字先锋城市为牵引,确保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8%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以上。

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就纷纷召开会议,发布工作方案,对今年的经济发展工作做出部署,其中数字经济成为热词,出现在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上,多地将数字经济作为今年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力点,开辟新领域,部署新赛道,抢先机、促发展氛围浓厚。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宏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过去十年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0.9%提升到39.8%,2022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或超过41%。

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7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6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湖北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占据优势,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另一方面,一些中西部城市利用数字经济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凭借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重庆、四川等地数字经济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在整体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各地也纷纷提出今年和五年内的发展目标。如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浙江省提出,2023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河北省提出,到2027年,全省数字经济迈入全面扩展期,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部署新产业,如1月28日,南京市发布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涉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储能与氢能六大产业。1月30日,苏州市发布培育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业超200家,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目标是会整体好转的。”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此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这些都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业内专家表示,一季度正是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窗口期,多地在开年之初就展现出了全力“拼经济”的决心,预计今年经济会出现全面的、积极的改善。

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以及稳增长等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效果显现,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其在稳增长上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领域的新赛道将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