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Gartner近日发布2023年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曲线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处于“期望膨胀期”,机密计算、可持续数据中心、平台工程等数字技术处于“技术萌芽期”。
对于备受业界关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否能为企业数字化带来根本性变革,该机构研究副总裁季新苏表示要理性看待技术热潮,现在得出“根本性变革”的结论为时尚早。他表示,大模型可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成本与付出,“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盈利的场景还不多见,大模型成熟需要3~5年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就能体现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领域“百模大战”白热化,企业争相涌入这个赛道。对这个现象,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资源的消耗不亚于“元宇宙”。“元宇宙”所需的资源更多来自应用场景和网络硬件,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计算资源、人力和平台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市场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厂商被优化的过程,人工智能大模型复杂度高,未来不太可能出现‘百模’的格局,可能出现几家较强的厂商,就像现在云计算的市场格局一样。”
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是走向通用还是行业应用,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价值不是来自某个行业,而是来自通用领域,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是通往通用大模型的一条路径,是通用大模型在行业的逐个突破。
谈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季新苏建议,需要考虑如何把数字化转变成企业真正的收入,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他提醒,数字商业化的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风险控制和成本优化的优先等级越来越高,不再像过去几年以数字化创新、数字化转型为主。“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去赋能创新,这对企业而言是比较大的挑战。”他建议,“以终为始,最终技术不是为了先进性而存在,而是真正服务业务,让业务感受到价值提升。”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