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载体的多样性相契合。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相互融合,意识形态传播渠道极大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的载体不断创新。大数据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助推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载体提供了新机遇。在纸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单一,信息传播载体为书刊、报纸等,信息传播的狭窄性以及受众的局限性,使得这一时期人们接收信息受到了极大限制,意识形态教育局限在知识分子行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现,突破了人们认知能力的部分限制,人们可以通过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渠道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受众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缺乏双向互动性,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仅仅局限于主动输出,人民群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意识有待提升。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接收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的提升。大数据时代,党和国家先后借助各种新兴媒体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开启。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生力军,习惯于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接收信息。高校要充分运用多样化载体,将传统的纸质媒体与现代媒体相互融合。既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借助现代媒体的便捷性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真正面向广大师生,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

  大数据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主客体的多样性相契合。大数据具有“价值性”和“多样性”。大数据是面向对象的全样本数据,大数据的价值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与高校意识形态主客体的多样性相契合,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多元化和客体多样化。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的实现。大数据发挥自身使用群体较多、影响大、内容丰富等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打破意识形态教育局限在部分人的困境,帮助人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娱乐、人际交往、消费等一系列活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已不局限于刚开始的中央部分机构以及指定的新闻媒体。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客体多样化,从刚开始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者仅仅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扩大到普通群众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平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高校师生的特点,运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

  大数据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内容的丰富性相契合。大数据具有“大量性”和“高速性”的特点,大数据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加工,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旨在将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中,达到增强人们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的内容具有丰富性,第一,高校意识形态要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理论最重要的素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指导生活、回归生活。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材料,再经过专家学者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将理论用于指导现实生活才能展现出其最大的价值。第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现实生活中,个别人认为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是相互隔绝的两个部分,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将意识形态神圣化而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庸俗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以增强其影响力和说服力。比如,大数据可以运用自己海量的储存提供多学科知识,可以通过对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学习工作兴趣进行可视化的分析,据此创新性提出专业的贴合高校师生需要的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相互结合,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